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1年全球循环包装产业规模达1001亿美元,中国物流包装市场规模约为7600亿元,其中90%以上的包装都为一次性物流包装。而伴随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由供给驱动向制造业ESG需求的驱动,基于数字化技术创新的绿色包装零碳循环服务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行业规律和产业价值链,也迎来历史性发展契机。
“中国是全球产业规模**、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的制造业中心。为制造业构建工业包装大循环体系,离不开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的产业支撑,也离不开循环包装先进产能建设、循环运营网络的建设、包装资产池的投放以及配套物流、仓储、物联网和数字化*方位的配套和建设。”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将我国全社会的工业物流包装从一次性改造为循环与共用,至少需要投入5万亿元的新增投资。得益于“双碳”与ESG的叠加,中国工业包装正加速向可循环转型。与此同时,政策的支持亦在催生万亿*包装循环服务市场。
箱箱共用,用智能包装技术和循环服务打破一次性物流包装困局
箱箱共用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面向全球工业制造业提供智能包装技术和循环服务的平台型科技企业,主要为散装液体、生鲜冷链、化学品、新能源汽车、邮政快递等*行业提供包装循环与共用解决方案。
如今,公司基于全行业物流包装、物联网、循环管理等综合研发能力,以及5G、大数据、AI辅助决策等创新技术,打造覆盖全国的智能化、网格化运营网络,形成了“包装+服务+数据”一体化绿色供应链解决方案。
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向36氪表示,箱箱共用所采用的是面向未来工业城市发展的思维,主要是打造工业循环包装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尤其一些细分领域,比如面对非化学品、食品饮料、日化等液体包装领域,汽车及家电零部件等运输包装领域,箱箱共用在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先进制造、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全产业链优势。
在工业包装产品方面,箱箱共用基于不同场景下的产品运输需求,推出不同尺寸、功能,且可以循环使用的包装产品方案,目前主要可分为散装液体、汽配及家电零部件、生鲜冷链三大场景。
例如,箱箱共用创新推出散装液体循环服务解决方案——蓝绿双循环,为液体行业用户提供蓝循环、绿循环两种服务选择。针对聚氨酯、丙烯酸乳液、环氧树脂、润滑油、油墨等非危化学品行业痛点,箱箱共用结合塑料可折叠“箱中袋”技术推出安全环保的蓝循环服务,具备四重防漏、球阀下排、防结晶、防凝固、防分层技术创新以及匹配自动灌装线、集装箱水铁联运等多重优势。
针对果汁果酱、乳制品、调味料、食用油、糖浆、化妆品等食品与日化行业痛点,箱箱共用推出洁净卫生的绿循环服务,箱体不仅具备约1250升超大容量,还兼具FDA塑料材质、双光面结构等多重优势,适配零残留挤推器与可高温灭菌排放阀解决了传统一次性包装易受潮、易锈蚀、易霉变、排放残留大以及操作维修不便、高成本、高浪费等困扰。
在数字化平台服务方面,箱箱共用推出了用箱服务PaaS平台和管箱服务SaaS平台。
用箱PaaS(Packaging as a Service)服务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循环包装服务网络,以全新“包装即服务”模式,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标准化的智能物流包装使用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用箱平台、移动端、微信服务号等多种便捷方式获取用箱服务。
管箱 SaaS服务主要是基于物联网、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帮助资产管理者全面了解资产运行状况,对资产管理、预警监控、效率优化中心三大核心进行有效控制。用户可以实时感知包括物流包装位置、流转轨迹、当前状态(在途在库、空满、丢失、闲置等)、网点出入库与库存、温度及其他定制传感器数据,实现物流包装从生产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物流包装领用、装货、入库、出库、在途、中转、卸货、清洗维修等全链路场景。
并基于此,箱箱共用为用户提供循环包装碳足迹、碳减排核算等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服务。将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估与循环服务碳减排数据与客户共享,有效解决物流包装碳足迹及碳核算数据收集能力。
据悉,目前箱箱共用的运营服务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大多数地区,围绕核心产业经济带部署了30个中心仓,2500家上下游网点,投入了200万套智能循环包装资产。
工业循环包装该如何助力产业转型升*?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分享了看法
要回到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一点:从循环包装到包装循环,并非单纯实现一次性替代,而是新发展周期下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发力点。
包装是为数不多能够陪伴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工具,一手连生产,一手连消费。以箱箱共用为代表的企业,代表了三个理念:标准化、循环化、共享化,这是一个递次的关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左新宇对于循环包装的关键性作用做了如此总结:典型效率工具、减碳工具、数字化的工具、自动化的工具、成本工具。
箱箱共用在做的,就是通过技术的迭代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软硬件的集成创新,将海量的、碎片化的包装信息集成应用,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包装产业循环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商业模式。
6月11日举办的“绿色新动能 ESG新赛道”2023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上,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从十余年的产业实践分享了看法。
廖清新认为,**点就是,产业根基要“做重”。
如今用户对于循环包装的期待已经从“循环包装”升*到了“包装循环”。这要求循环包装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从**产业的制造业,转型升*为第三产业的生产型服务业。
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围绕行业,打造专属的解决方案;二是推动循环包装的循环服务网络建设。
**点,商业模式要“做轻”。
循环经济是一个大命题,需要产业与资本共同参与。
此次领投箱箱共用D轮融资的关村科技租赁,是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的上市平台。中关村科技租赁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中诺基金董事何融峰解释了投资箱箱共用的原因。
他提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单一的技术创新不足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由专业的研发企业和专业的金融资本同频共振,才能形成多元场景解决方案。中关村科技租赁与箱箱共用的合作,既是以金融创新推动循环包装产业变革的探索实践,也是在产融结合支持零碳循环方面的积极探索。
第三点,绿色出海要“做强”。
绿色赛道不仅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新的创业风口,也是国内产业出海、建立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契机。
因为是同一个起跑线,所以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专利、标准、先进工艺、数字化技术重新构建体系,进而实现“换道超车”。新能源汽车就是**的案例。
绿色赛道上,国内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成为技术和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者,而不只是“跟随者”。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news/details_302162.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